俄乌冲突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,并且依然没有结束。在这场战争中,俄罗斯与一些西方国家争相争夺一种化工原料证券配资门户,而这种原料在战争中的作用至关重要。这个原料就是硝化棉。
很多人知道战争中军队的士兵数量和装备至关重要,但其实,决定战斗力的关键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——原材料。而中国,正是世界上最大的硝化棉生产国,几乎掌握了全球硝化棉产量的一半。
硝化棉的战略意义
展开剩余85%那么,硝化棉在战争中到底有什么作用呢?硝化棉是一种使用了超过百年的化工原料,它在现代火药中是不可或缺的推进剂成分。它的作用至关重要,因为炮火是乌克兰前线的主要火力来源,乌克兰7成以上的伤亡都来自炮击,而这背后支撑的正是大量的炮弹。
大多数人把目光放在了火炮数量的对比上,却忽略了决定炮弹产量的核心——硝化棉。在这场持续的战争中,欧洲的炮弹生产已经面临极大挑战。即便欧盟曾承诺为乌克兰提供100万发炮弹,但到了2023年8月,这一目标远远未能实现。
问题的根源在于,欧洲的炮弹工厂面临严重的原料短缺。德国莱茵金属公司和法国的军工企业都表示,由于硝化棉供应不足,他们的生产线无法全速运转,甚至处于闲置状态。
自掘坟墓:欧盟禁令的后果
这场危机的根源要追溯到2022年6月,当时欧盟决定对来自新疆的棉花产品实施禁令。欧盟内部市场委员会的蒂埃里·布雷顿,是这项禁令的推动者之一。然而,他们忽视了一个致命的事实:欧洲90%以上的硝化棉依赖于从中国进口,而中国硝化棉的核心原料——棉短绒,主要来自新疆。新疆的棉花产量占了中国全国棉花总产量的85%。这一禁令实际上相当于“断了自己的一条路”。
面对困境,欧洲试图寻找其他出路,他们将目光转向印度,希望能从印度获得替代棉花。但很快他们发现,印度的棉花纤维强度不足,杂质多,且处理起来非常困难。即使勉强生产出来的硝化棉,成本也比从中国进口高出50%以上。而且,印度的工业体系远不及中国成熟,因此难以快速跟上需求。
欧洲的无奈与俄罗斯的“突破”
禁令实施后,欧洲的军火商开始通过在中东和东南亚的空壳公司,从中国秘密采购硝化棉。一些商家甚至在扩大仓储能力,囤积了足够用三年的原料,但这只是短期解决方案。而中国的供应链,依然是欧洲军工的生命线。
与此同时,俄罗斯在这场冲突中表现得非常不同。在俄乌冲突爆发前,中国几乎不向俄罗斯出口硝化棉,但自2022年5月起,中国开始大量向俄罗斯提供硝化棉。仅2022年,中国对俄出口的硝化棉就达到了704吨,2023年更是大幅增加到1365吨。即便是2023年初,出口量也达到了112吨。俄罗斯得到了充足的硝化棉,火力不仅没有减弱,反而更加猛烈。
俄罗斯不仅重启了冷战时期的生产线,还建立了新的生产设备,这些生产的弹药也离不开中国的稳定供应。通过充足的硝化棉供应,俄罗斯能够持续在顿巴斯等战区加强炮火压制。
中国的角色:全球供应链的关键一环
在全球供应链的博弈中,中国的角色显得尤为特殊。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硝化棉生产国,年产量高达约6万吨,占据了全球市场的近一半。这得益于中国完整的产业链,从棉花种植到硝化棉的生产技术都在国内具备,而且技术壁垒非常高。
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,中国并没有偏袒任何一方,采取了中立策略。无论是直接供应给西方国家,还是间接流向俄罗斯,中国都保持了稳定的贸易。西方的军工复合体虽然清楚中国的市场主导地位,但却无可奈何。
即使美国计划在得克萨斯州建设新的生产设施,力求自给自足,但由于项目多次延期,美国依然不得不依赖中国的供应链。
总结
从硝化棉的争夺中,我们看到了一个国家真正的实力不仅体现在先进的武器上,更体现在它所拥有的完整、成熟的产业链上。这种产业链赋予了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强大影响力,正如中国在稀土、镓、锗等关键材料上的主导地位。当全球都在依赖中国时,这也间接证明了中国在全球经济和军事领域的强大实力。
发布于:天津市华利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